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三产论坛
访问旧站
论著 论文 研究报告 项目成果 李江帆论文 工作论文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项目成果

新经济:美国的经验和中国的现实


时间:2004-05-06 22:44:23来源: 作者:许晶华 点击:

新经济:美国的经验和中国的现实

    
                               许晶华


  自90 年代中期以来,世界经济进入的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时代。由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社会日渐成熟,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知识经济等新的经济形态层出不穷,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新经济时代的滚滚洪流。这场始于50 年代初的信息革命,历经半个世纪,终于在新世纪的曙光中对工业革命的社会经济结构摧枯拉朽之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社会经济结构快速转型的艰巨而意义深远的任务,发展中国家如果能够抓住历史的机遇,利用自己的相对优势,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吸取其失败教训,就能在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乃至迎头赶上。如果对这场新经济运动反应迟缓,不努力调整落后的产业结构,必将在新一轮经济革命中拉大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既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一、美国新经济:动力机制和成功经验

  美国是新经济当之无愧的策源地,美国已经连续15 年保持经济的高增长,高就业和低通胀的发展态势,这是美国引以自豪的成就。按照经济理论的解释,经济的高增长必然伴随着通胀的产生,而通胀则会引起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供需失衡,必然会减慢经济的增长速度,迫使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达到新的供需平衡。经济就在这种周期波动中循环。但自80 年代中期,美国这种周期波动消失了,使得经济学家百思不得其解,深究其因,美国商务部经济统计局和政府经济分析专家得出结论:是信息产业促进了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在信息产业中致力于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和产业化的速度已经熨平了供需失衡的间歇期,使经济能够持续增长。同时,由于信息产品的性能价格比的提高,抑制了通胀的产生。而美国经济学家将这种完全有别于工业经济特征的经济称之新经济。新经济的动力不是来源于底特律的汽车工厂和德克萨斯的油田,而是来源于Steve .Jobs的车库;Bell lab 和Intel 公司的芯片厂里!那么,信息经济对美国新经济的贡献有多大呢?美国商务部长williamM.Daley 在1997 年总结信息产业对新经济的影响时指出:从1992 年以来,信息技术在实际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已超过了25%,信息技术产品价格的下降已经成整数百分比地降低了整个通货膨胀,是30 年来通货膨胀最低的时代,信息技术领域有740 万人的就业,在这个行业就业的人均收入约4.6 万美元,同时创造了1500 万个新就业岗位,使失业率达到24 年来的最低点。美国商务部经济统计局数据表明,1977 年信息技术产业GDP 的比重只有4.2%,而到1998 年则达到8.2%,约增长了一倍。1992 年信息技术产业对实际经济增长的比重为26%,而到1997年达到28.3%,由于信息技术产品的价格下降,1997 年美国如果不列入信息技术部门的贡献,其通货膨胀率为3.1%,列入信息技术部门的贡献,其通货膨胀率只有2%,这说明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美国依靠信息技术在全球的绝对优势,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不遗余力地建立信息基础结构(NII),实施网络经济;发展电子商务,促进数字经济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实施知识共享,鼓励创新,为全球以信息和知识为重要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样板。是哪些因素导致了美国新经济的成功呢?归纳起来有5 个主要的关键要素:(1)克林顿政府继承了里根政府的技术遗产,将军事尖端技术大量民用化。同时大刀阔斧地实行小政府,自由化政策,放松管制,鼓励科技创新和完善自由竞争机制。(2)为达到经济和政治霸权的目的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开发和信息产业发展,使信息技术迅速产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保持信息技术在全球的战略优势。(3)重视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扩散、渗透、依靠信息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率和实施产业结构的升级。(4)建立有效地风险资本市场,为加速高技术成果产业化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和组织保证。(5)建立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引进制度。然而,我们在理解美国新经济形成的原因时,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一是认为美国新经济是技术革命的成果,只要大力倡导技术创新,发展信息产业,新经济就会水到渠成。其实信息技术革命只是美国新经济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同步实现,再好的信息技术也可能实现不了产业化和市场化。日本高清晰度电视和第五代计算机计划的失败就是最好的教训。二是对新经济内涵的理解,认为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知识经济是不同类型的经济。其实,在60-70 年代,美国的马克卢普就研究过知识产业,波拉特就研究过美国的信息经济,在本质上,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只是信息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一种表现形式,网络经济是在1993 年互联网技术出现以后,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以互联网为基础建立信息高速公路,以此提供网上教育、网络医疗服务、网络电子金融、电子政府办公、网上邮政通讯等手段发展网络经济,使服务信息化。而数字经济是在电子商务出现后,将企业活动和商务活动电子化,以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为目的信息化过程,它们在本质上还是属于信息经济的范畴,而并非是不同类型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的一个更高层次的阶段,即把各种浩如烟海的信息变成有用知识以提高经济质素,创造财富的过程。没有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信息化程度较低的经济结构,是不可能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价值,也很难实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片面强调掌握更多的知识和加强智力的开发就能实现知识经济只是一种肤浅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知识经济的误解。

       二、新经济:中国的现实和任务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进入90 年代中期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因素制约,放慢了增长速度,进入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期,其目标是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如果说我们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正确的,但我国致力于开创的新经济内涵却是与美国新经济有很大差异的,这是因为:(1)美国工业化在20 世纪30 年代已基本实现,而我国工业化正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大批工人下岗,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是我国目前经济形势中剪不断、理不乱的无法回避的现实。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完成资本积累和实施规模经济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正处在即将领到WTO 入场券的门口,如果不着力解决工业那种粗放、小规模、低效益状况,在开放的全球市场体系中我国的工业将会一败涂地。所以中国新经济的首要目标是完成工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并接受全球激烈市场竞争的严峻考验。(2)由于我国的信息产业仅处于初级阶段,电子工业日渐成熟,微电子工业技术落后,计算机产业规模尚小,电信产业成本过高,信息服务业层次低下,所以,我国信息经济还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生产能力、经济实力来完成美国40 多年走过的道路。因此,那些大唱新经济“赶美超英”大跃进式搞网络经济、知识经济的论调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虽然中国经济现实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新世纪新经济的浪潮却又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机遇,只要我们充分利用成功的经验,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策略,中国经济就能步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企业制度,实行政企分开,明晰产权界限,减少政府干予企业经营的陋习。

  2. 建立严格、有效的市场法则,让企业依据市场规律调整转型,该兼并的兼并,该倒闭的倒闭。这样,既能做到资源有效配置,又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是一举多得的明智之举。

  3.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现有的医疗、养老、保险、失业和福利分配制度,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为企业改革铺平道路。

  4. 建立企业内部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的激励机制,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努力提高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增强工业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5. 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发挥中小企业上下游产品供应链的作用,改变过去国有企业进正册,集体企业进副册,私营企业进另册的计划经济体制思想,解决过去那种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地位低下,融资困难、负税过重,市场竞争处于劣势,得不到政府社会化服务的局面。

  6. 加快支柱工业集团化的步伐,在我国汽车、家电、石化、纺织、机械等主要行业实施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为加入WTO 参与国际竞争作好充分准备。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力诫赶潮流、玩名词,不切实际搞美国式新经济模式,在分析美国高技术产业成功的原因时,我们需要澄清以下几个认识误区:
  1. 高新技术产业不是由政府主导规划出来的,而是地道地激烈市场竞争的产物。我国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80 年代末期我国各省市大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热潮,而真正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开发区又有多少个呢?大多虎头蛇尾,荒废了土地,浪费了资源,被讥称为中国式的圈地运动。而由国家科委认定的53 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也没有几个名符其实地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真正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更是廖廖无几。

  2. 新经济的榜样——硅谷发展动力不是唯技术而技术,而是为市场创新去开发技术,硅谷坚守的信条是技术产品必须被市场所接受,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的执着追求是第一位的。蓝色巨人IBM 公司的OS/2 操作系统败给Microsoft 公司的视窗,PC 机理念乔布斯大获全胜充分证实了这一信念的正确性。现在中国大兴硅谷热,领头羊北京中关村也只是一个信息产品的集散地、贸易中心和销售中心;广东珠三角地区也只是一个低端信息产品的加工制造区。如果我们不顾中国信息产业的基础,不考虑现有的技术实力,商业环境,人才资源,经济实力,管理体制,盲目效仿硅谷模式,它是否会成为新一轮的造谷、造园、造区运动呢?

  3. 对风险资本理解的误区。在新经济中风险资本的重要性尽人皆知,但美国的风险资本不仅仅是提供资金,它还提供企业政策咨询,确定员工持股,建立企业管理架构,帮助新建公司迅速建立它的董事会及领导队伍、制订行销渠道和市场策略、组建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它是一种完全的商业性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家最重视的是创业公司人的素质,即那些技术超群、勇于开拓、具有敬业和冒险精神、意志坚强而又有活动能力的人,同时创业公司选择风险资本时不是选择提供资金最多的公司,而是选择服务的完备性、信誉最好的风险投资公司。并且美国有完善的风险投资市场——NASDAQ,风险资本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而我国对风险资本市场的理解还停留在政策性风险投资水平上,创业公司仅仅考虑的是融资,认为资金加上技术,就能使企业迅速成长而取得成功。早在1986年,由国家科委创办的投资公司——中创公司按这种模式运行,结果并不理想,个种原因是不言自明的。

  4. 大学在高科技产业的作用。硅谷的成功,当然是少不了斯坦福大学的功劳。但是美国的大学是不办公司的,它只和产业界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提供研究实验室,鼓励师生搞创造发明,搞出了成果可以去创办公司,只需与校方签一个技术转让协议。学校对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教师和学生办公司失败了还可以回来教书和读书,学校的中心任务只专注于培养优秀的人才,通过和产业界良好的关系网为产业输送出类拔萃的人才。而中国实力雄厚的研究性大学往往自己办公司,从开发、生产到市场销售,一搅子全包下来,大大降低了技术转化的成功率。因此,我国在发展高科技产业,培育新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地域差异,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制订不同的发展策略。

  1. 政府必须在高科技产业中转换角色,由政府主导型转变成政府扶持型。政府在高科技产业的职能是彻底更新计划模式的观念,建立规范的市场机制,制订有利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投资、税收、人才、进出口政策。

  2. 建立进取型风险资本市场。我国正着手建立创业板二级市场。由于二级市场的风险更大,监管机制和透明度显得格外重要。创业性公司谁能上市,谁不能上市,应由市场选择而不是由政府指定,政府的职能是对上市的创业性公司实施严格的监管,防止虚假财务报表和借壳上市圈钱的现象发生,提高上市的创业公司的透明度,杜绝那些想通过二级市场上市的非高科技公司混水摸鱼,搞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3. 加强研究与开发的力度,有选择地扶持微电子、计算机、电信、医药、生物工程等领域那些技术较先进、应用范围较广、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同时,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合作开发研究,用较短的时间缩短与发达国家在高技术领域的差距。

  4. 重视对美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跟踪的同时,加强对台湾、韩国和印度信息产业的研究,因为这些亚洲发展中国家信息产业所走过的道路,对中国更有借鉴意义。

  5. 各地需根据不同的条件制订不同高科技产业发展目标。北京的研发能力在中国当属一流,发展信息经济的条件初步具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怎样由一个信息产品集散中心变成信息技术的开发和生产中心。广东珠三角地区信息经济依托台、港、澳和海外市场,在大规模从事信息产品出口加工生产同时,要解决高附加信息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促使信息产业结构升级。上海是我国老工业重镇,信息产业走高起点和国外顶尖大公司联合发展的路子,但要解决高技术自有知识产权的问题。浙江有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在电子、医药、自控领域有较强研发能力的浙江大学和凭临东海的地理优势,在信息设备制造业的某些领域也当是大有可为。

  总而言之,中国的新经济是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混合体,片面地强调工业发展和信息产业发展的观点都是狭隘的。硅谷在全球只有一个,但硅谷能够在台湾新竹、韩国汉城、印度班加罗尔、以色列特拉维夫成功延伸,相信在未来10 年或更长时间它也能在中关村、珠江三角洲、浦东、西湖兴起,只是我们需要有冷静的头脑、艰苦的努力、长远有眼光而不是急功近利的目标。因为我们能在家用电子工业中能够将日本赶出市场,我们也能利用日渐强盛的国家实力在全球信息产业的角逐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510631
中山大学第三产业研究中心特约员
电子邮箱:jhxu@scnu.edu.cn

 

顶一下
0%
返回首页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Tel/Fax: (020)84038476 E-mail: ccssr_admin@163.com
主任: 李江帆教授 E-mail: jiangfanli@163.net Fax: (020)85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