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三产论坛
访问旧站
三产论著 三产法规 三产数据 三产案例 国内文献 国外文献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三产文献 > 三产法规

重庆市2005年服务业发展报告


时间:2006-03-10 23:49:47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作者: 点击:

重庆市2005年服务业发展报告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2005年服务业总体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
    (一)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快速增长
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69.10亿元,其中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47.36亿元,增长12.3%,不仅高于2004年1.9个百分点,而且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8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9%,成为三次产业中比重最大的产业。各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295.21亿元,增长12.4%,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328.82亿元,增长14.0%,金融保险业实现91.00亿元,增长9.1%,房地产业实现143.88亿元,增长8.5%,其他服务业实现488.45亿元,增长12.6%。

 

    与2004年相比,服务业增长呈明显加快趋势,全年服务业增长速度达到12.3%,超额完成年初发展计划确定的增长9.5%的目标,是“十五”以来我市服务业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服务业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将成为“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二)服务业投资保持较高水平,服务业发展后劲增强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突破2000亿元,其中服务业投资1376亿元,同比增长19.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68.6%。服务业继续保持全市投资的第一大领域。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行业增长速度较快。2005年服务业行业投资变化表明,服务业投资正向社会事业、交通能源基础行业和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倾斜,传统的生活服务业略有减少。总体上,随着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加快,我市服务业特别是围绕现代生产生活服务的行业发展后劲正进一步增强。
    (三)重点服务行业结构优化,出现新的亮点
    旅游业步入快速发展期。2005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6017.7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301.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99%和15.91%。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52.3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为2.6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0.59%和30.19%。接待国内旅游者5965.32万人次,旅游收入为279.17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13.94%和14.92%。在第十届中国重庆三峡国际旅游节的推动下,以高峡平湖、峡谷风光为代表的三峡旅游蓬勃发展。武隆、北碚等区县大力发展攀岩探险、山水观光、温泉度假等特色旅游,成效显著。2005年红色旅游升温,温泉度假旅游兴起,成为重庆旅游业发展新亮点。亚太城市市长峰会、第54届全国药品交易会、第七届高交会、第十届渝洽会等成功举办,带动会展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商贸流通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委、市政府陆续出台关于加快商业、物流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意见,推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为商贸流通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通过制定土地、税收、资金、园区等优惠政策,推动我市商贸物流等行业由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经营方式转变,物流基地、商贸服务网络、新型商业业态、农村市场建设等都取得明显进展。全年完成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15.76亿元,同比增长13.8%。
    房地产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2005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17.73亿元,同比增长27.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5.8%。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下,2005年我市房地产市场呈现良好健康发展态势。商品房销量稳步上升,房价继续保持稳定,主城区商品住房成交均价2600多元/平方米。商品住房需求仍以本地居民为主,商品住房供应与消费结构继续保持以中小户型、中低价位为主。二手房成交面积逐月增长,成交均价增速平稳。商品房竣工面积2208.1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9.23%;商品房销售面积2015.9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430.42亿元。
    交通运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交通部与上海、湖北、重庆发起,沿江七省二市共同开发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开启我市水运加快全面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优势的新阶段。市政府出台《重庆市港口规划》和《重庆市港口岸线利用规划》,进一步加强对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指导和支持。2005年,我市完成货物运输总量39208万吨,同比增长1.2%。水路货运硬件条件改善,成本优势进一步发挥,水路货运量3896万吨,超过铁路货运一倍。旅客运输完成6.4亿人次,同比略有增加。越来越多的旅客选择快捷舒适的航空旅行,铁路客运则有较大幅度降低。
    (四)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性支出的比重逐步上升
    2005年,随着我市服务消费的环境条件不断改善,居民服务消费进一步提升。服务消费的硬件设施日趋完善,中央商务区建设全面推进,商务功能逐步增强,商业中心、车站码头、旅游设施、信息网络、会展中心等建设加快,国内外大型服务业企业进入我市,服务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提供给全市居民更多更好的消费选择。伴随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对服务产品需求不断增长,服务性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逐步上升。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43.99元,人均消费性支出8623.29元。城市居民服务消费2689.82元,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1.19%。与此同时,服务价格上涨也是促使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政府调整污水、垃圾处理费、煤电气油价格、部分景区门票价格和数字电视收费,带动全市服务价格上涨幅度高于食品、工业品等其他项目。
    二、“十五”计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逐年上升
    “十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快速稳步发展,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十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0.1%,尽管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但呈现逐年提高的势头。到“十五”期末,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3.9%。服务业增速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的原因主要在于“十五”前期服务业发展速度较慢,而同期工业化进入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增长迅速,建筑业快速发展。从“十五”后期服务业发展情况和目前面临的发展环境分析,总体上重庆服务业增长速度会保持进一步上升趋势,从2004年开始,我市服务业发展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
 


    (二)服务业就业稳步增加
    “十五”期间,服务业成为我市就业主渠道。2005年,全社会服务业就业人数为555万人。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2.5%左右。“十五”期间,服务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的比重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新增加就业18万人。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从业人员增加最快,这些行业增加的就业占服务业新增就业的近八成。


    (三)市场化水平明显提高,要素聚集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商品市场更趋完善,已形成81个成交额上亿元的大型交易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15.76亿元。通过实施流通企业结构调整,形成大批流通企业集团。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西南证券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壮大,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使我市成为全国银行资产质量和金融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之一。高交会、技术市场交易日趋活跃,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明显。
    (四)服务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五”时期,全市传统服务业持续增长,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和批零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更为先进,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旅游、房地产、现代物流、非义务教育、文化业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比重进一步提高。全市启动建设10大旅游精品系列工程,旅游业规模迅速扩大,2005年旅游总收入301.12亿元,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66亿美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103%和92%。成功举办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三届年会、国际摩托车博览会、高新技术交易会、三峡国际旅游节、渝洽会、全国药品交易会等重大国际国内会议,全面带动会展业实现跨越发展。房地产业蓬勃发展,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房地产价格、物业结构、投资比重等保持在合理范围,市场交易日趋成熟规范。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推动现代物流向社会化、专业化方向加快发展,培育和引进一批有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全市现代物流水平得到整体提升。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非义务教育以提高工作技能、适应市场需要为中心,就业率达到90%以上。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组建了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重庆出版集团公司等新型文化机构,内部经营管理制度得到转变,活力有所增强,优势进一步突出。
    (五)服务业有关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五”期间,我市成立了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十五”后期重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工作意见》,对全市服务业发展给予总体指导和协调。“十五”期间,服务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房地产、教育、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社会服务等领域成为投资热点。“十五”期间我市争取到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进行支持。随着江北城、化龙桥城区改造和新华化工厂、重庆电池总厂、嘉陵化工厂、天原化工厂、重钢集团三钢厂等企业的搬迁,主城区“退二进三”取得重大进展。中央商务区加快建设,周边城镇以及农村地区服务业初步形成网络化、规模化体系。
    (六)服务业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
    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比重偏低。“十五”我市服务业增速慢于二产业,与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服务业发展仍较为落后。
总量较小,行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近年来,重庆服务业发展较快,“十五”期末增加值总量达到1347.36亿元,但与其他地区相比,服务业总量仍较小。服务业结构有所优化,但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和运输邮电业依然是重庆服务业的主体,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行业发展不充分,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发展不足,农村服务业发展落后。
服务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滞后。金融保险、铁路、电信等行业存在的垄断经营、限制经营等情况依然严重,其服务产品的价格仍以政府制定和管理为主,尚未建立市场决定服务产品价格的机制。基本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不分,行业垄断现象还比较多,市场准入门槛高,社会资本难以进入,需要加快推进市场化、产业化体制改革。
    服务行业标准不完善,市场秩序仍有待规范。服务业缺乏行业标准的情况较为普遍,出现纠纷往往无凭无据,无法可依。服务市场交易秩序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目前房地产、婚介、职介、水、电、气等行业面临较多投诉问题。一些服务市场价格混乱,市场秩序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服务业行业监管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多头管理与低效监管并存,常有推委、缺位现象;现有监管能力难以适应银行、保险、证券、电信等行业新产品、新经营方式的监管要求;一些新兴领域、交叉行业法律法规落后于实践需要,监管缺乏依据。
    上述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源于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客观的经济发展阶段性因素。我市经济发展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还有待提升。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基础不够雄厚,生产性服务业和城乡生活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还需进一步开拓。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有别于工业保持持续快速上升的趋势,往往出现波动。二是与观念、政策紧密相关的体制和市场环境因素。服务业体制改革滞后,垄断严重,城乡分割,效率低下。当前,体制与环境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正是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以及城市化程度较低严重制约了我市服务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应重点解决体制环境问题,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
    三、2006年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和工作思路
    (一)服务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
    从发展阶段看,2005年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1.1万元,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日益增强,对现代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需求将保持较为迅速和稳定的增长,服务业发展具有长期的需求支撑。经济发展和收入增加带来产业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引起从传统的一般性生活服务业的低水平扩张向新兴的、面向现代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快速增长转变,对服务业发展提出了加快改造升级的要求。
从发展形势看,“十一五”期间,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必然会促进产业分工的深化,对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会计服务、审计服务、法律服务等产生巨大需求。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新阶段、新形势、新体制下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央十分重视加快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问题。2006年,国务院将出台《“十一五”期间加快服务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多项政策支持。
    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发展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把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作为“十一五”期间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抓好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国家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正在形成,我市服务业也已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实现服务业全面发展,力争增加值增长速度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力争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较上年有所提高,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向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方向调整。
    (二)加强规划统筹,重点发展六大服务业
    《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抓好六大服务行业的发展:商贸业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完善大流通网络;现代物流业要加快建设物流基地,推行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金融业要深化改革,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和市场体系;房地产业要以节能省地、绿色环保为导向,规范管理,促进协调发展;信息和中介服务业要围绕生产生活服务,加快做大做强、规范发展;旅游和文化服务业要突出特色和品牌,放宽准入,加强产业带动作用。
    2006年要抓紧制定以上六大服务业重点领域“十一五”专项规划,在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家服务业有关专项规划充分衔接、协调的基础上,及时颁布实施。这些服务业重点专项规划要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发挥基础作用的关系。政府主管部门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放宽准入限制,打破行业垄断,鼓励相关产业加快发展、提升结构层次,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完善市场价格机制、促进行业间协调发展、维护服务市场秩序等方面加强监督管理。通过规划的引导、协调和支持,促使我市服务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总体框架的过程中实现快速、有序、健康发展。
    (三)配合国家服务业政策措施的出台,制定我市实施意见
    根据国家即将出台的《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快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我市实施意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对基本公共服务与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自然垄断与非自然垄断领域,分别采取针对性措施,使关系服务业全面发展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文化、艺术、体育、医疗、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领域,将各类事业单位划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建立公开透明的行业准入制度。营利性事业单位都要改制为企业并放开价格管制,非营利性机构也要实现管办分开,建立以法人治理结构为特征的社会事业单位运营机制,创造条件鼓励竞争和加快发展。推进事业单位和后勤服务改革。继续推进服务业标准制定和完善工作,努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扩大服务业就业,积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加强服务市场统筹协调和监管,完善服务业行业标准和管理法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大服务业投入力度,积极探索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社会化途径,争取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向我市倾斜。
    (四)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推动服务业优化布局
    结合实施集约型城镇化战略,把发展服务业与增强和完善城镇功能,构建以重庆大都市区为核心的现代城市体系紧密结合,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使服务业发展与城镇化协调推进,良性互动。重点加快及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黔江等城市现代生产生活服务业发展,加快形成主城特大城市为核心,周围卫星城市为支撑,小城市、小城镇为节点的服务业发展布局。积极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相关服务业发展。
    (五)切实加强市场监管与调控
    加强法制建设和市场监管,促进服务业发展规范化。完善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自然垄断服务产品价格听证、审议、征求意见等机制。加强对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务产品价格的监管,严格查处乱收费和变相抬高服务产品价格的行为。针对存在于服务行业中的虚假广告、质次价高、强买强卖、欺行霸市、误导消费等行为不规范问题,要完善措施、加大惩处力度,对服务质量问题定期检查。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完善有关信用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快制定和实施行业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
    (六)加强统筹协调,认真做好服务业形势监测工作
    加强各部门、行业的统筹协调,认真做好服务业季度、年度发展形势监测。积极促进服务业统计的改革与完善,逐步完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改进统计调查方法,进一步研究完善服务业增加值核算方法。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针对服务业投资、就业、价格、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政策变化等领域,重点加强监测预警工作,及时研究总结服务业发展的经验、问题,定期进行有关信息和行业分析,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顶一下
0%
返回首页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
Tel/Fax: (020)84038476 E-mail: ccssr_admin@163.com
主任: 李江帆教授 E-mail: jiangfanli@163.net Fax: (020)85213215